台灣紅茶邁向新紀元 茶改場智慧化自動生產線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表示,為解決農業缺工與高齡化問題,透過農業部農糧署「農糧產業一貫化機械計畫」經費協助,先期輔導建置紅茶省工自動化設備,並於112年12月27日假桃園市龍潭區光輝茶廠舉辦「紅茶一貫化生產設備示範觀摩會」,共計有農業部農糧署、各縣市政府、當地農會及茶農約80人次蒞臨參觀。

紅茶自動化產線介紹。(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提供)

茶改場說明,1895-1945年台灣紅茶是外銷主力產品,其中民國26年(1937年)紅茶產量達6,330公噸,出口量達5,800公噸,為台灣賺取大量外匯;近年手搖飲的崛起,紅茶需求又大幅提升。觀摩係茶改場將現行紅茶半自動化升級為智慧化自動的連續生產線的展示,該紅茶智慧化自動生產線設備,包含茶菁儲運設備、茶葉萎凋機組、紅茶揉捻機、紅茶連續式發酵機組及大型茶葉撿梗機套組,製茶人力可從6人大幅縮減至2人,一天茶菁的作業量由4公噸提升至8公噸,可生產品質優良及產量穩定的紅茶。

左為茶菁儲運設備,右為箱型乘坐式採茶機模擬茶菁下料。(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提供)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指出,茶菁的狀態影響製茶的品質,茶菁從茶園運送至製茶廠需要時間,茶菁運送過程中會因呼吸作用產生熱,時間過長容易使茶菁過熱紅化,使製茶品質低落;該場設計運用茶菁風槽儲存運送設備在運輸茶菁過程中會吹冷風,上方也加設遮陰網,將可確保茶菁品質並擴展茶園服務範圍。茶改場補充說明,茶菁儲運設備的導入,將茶菁運送容許時間從30分鐘延長至2小時,且維持較佳的茶菁品質,此設備使製茶廠有能力收購路程較遠之茶菁,並可提高製茶廠稼動率及增加茶菁來源,提高農民之收益。

蘇宗振進一步說明,過去台灣茶葉生產多採用半自動化機械,雖可降低工人負擔,但生產效率及品質難以突破,且無法減少製茶所需人力,品質也容易受天候影響,造成傳統製茶廠生產量能無法提升。

大型茶葉撿梗機,可提升茶葉品質。(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提供)

該場為使製茶生產線作業效率升級,將紅茶製茶過程加以標準化及規格化,並結合連續式發酵機組彌補紅茶在補足發酵時的空間利用及改善環控條件等,再配合原有的製茶設備及輸送帶,將紅茶製程作業從「半自動化」升級成「自動化」生產,達到減少2/3的人力及作業量倍增的效益,可大幅降低生產所需人力,甚至可達無人化生產,改善製茶人力緊絀,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產量,同時穩定生產品質。

茶改場強調,設置紅茶自動化生產線設備,可加倍提升製茶廠產能,並穩定茶葉生產品質,但必須在一貫化生產線建構後,導入紅茶生產製程流程的優化參數;茶改場說明,將同時引進感測元件結合PLC控制器與電腦視覺系統,導入「茶菁智慧分級系統」將茶菁品質經數位化辨識後,結合製茶機器的優化製茶參數及生產排程,將各項參數導入智慧化自動生產線,以提高茶葉品質及生產優質台灣紅茶

新聞來源: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12/28/n14145337.htm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