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的地位從清末蓬勃的外銷時代中沒落,經歷日治時期的重新復甦,再到近年走向內銷、精緻化的產業模式,茶業新生代的接班人汲取傳統思維與潮流脈動,賦予茶產業嶄新價值。
在大稻埕,有間知名茶行自1890年迄今已經營逾百年,留學歸國接手家業的王聖鈞是第五代負責人,在力求創新與維持傳統下,他將如何融萃出品牌新面貌?
復古的店舖飄出陣陣茶香,人潮熙來攘往,茶行的第五代接班人王聖鈞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兒時的他時常跟隨父親、姊姊分擔茶行事務,不知不覺學習許多學校未教的知識,更在接觸客人中,培養出處事應對的道理。王聖鈞憶起那段時光:「那時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事,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鮮感。 」
轉眼間,大學畢業將近,王聖鈞在面臨眾多抉擇後,決定前往美國修讀國際貿易碩士,並在課餘中持續摸索自己的未來藍圖。最終,王聖鈞在取得碩士學位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選擇——回到台灣接手茶行。說到當初選擇接手茶行的初心時,王聖鈞坦言,自己從小看著爺爺、父親為茶行的辛苦付出,希望自己也能為家族事業盡一份心力。
在接手茶行後,王聖鈞遇到許多困難和不適應,與以往在茶行協助父親,順便賺些零用錢不同,他現在必須學習決策茶行事務,扛起百年店鋪的營運責任。雖是從小到大再熟悉不過的茶行,但在經營方針上還是有諸多陌生領域需要和父親溝通、討論。不久後,王聖鈞在2020年為老茶行跨出創新的一大步,以傳統茶元素結合酒吧形式,打造出新型茶飲空間。
王聖鈞以傳統茶元素結合酒吧形式,誕生出新型茶飲空間。攝影/戴柏妤
王聖鈞希望透過將傳統茶飲以新的樣貌包裝,在茶葉基底上加入氮氣、酒等元素,用「調茶」這個實驗室的概念,吸引更多年輕人接觸茶文化。「年輕人不見得不喝茶,只是比較不喝用傳統方式泡的茶。」王聖鈞期待能把老茶行的理念延伸應用,拓展大眾對茶的想像。
不料,王聖鈞的店開幕不到一年,隨即碰上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時代下,嚴格的邊境管制,導致以外國觀光客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茶行,營業額瞬間掉了五到六成;幾家百貨櫃位也因營收不理想順勢撤櫃。屬於餐飲業的新型茶飲空間更是受到2021年三級警戒嚴重打擊,王聖鈞無奈透露:「那時的營業額幾乎歸零。」最慘的一天甚至整天都沒有客人來訪。
(王聖鈞以傳統茶元素結合酒吧形式,誕生出新型茶飲空間。攝影/戴柏妤)
嚴峻的大環境,使得王聖鈞必須做出改變,像是架設完善的線上網站、開啟外送平台通路等。雖然成果並未如想像中具有太大的效益,但在與疫情的持久戰中,他持續維持舊有通路、開創新通路的概念。即使大環境讓他感到挫折、無能為力,王聖鈞依舊語氣堅定地說:「這家店還沒有經過市場的驗證、認識,所以不會有想收掉的念頭。」
身為茶行的新生代接班人,在三十而立之際接手家族事業,容易遇到傳統與創新間觀念的衝突。不過王聖鈞坦言:「我還算是幸運的!」自己與父親雖是在不同教育環境中成長,但想讓茶行變更好的心卻是相同,所以在傳統茶行轉型中並沒有太大的衝突,父親也很放心交給王聖鈞發揮創意。
自19世紀後期,茶儼然為台灣「外銷三寶」的其中之一。現今銷量雖不復以往,國外需求仍佔總營業額約二分之一。王聖鈞現今仍維持舊有的導覽、批發、零售面向,在疫情影響趨緩的現在,客人逐漸回流,他也持續堅持舊有的焙茶手法維持傳統茶的風味。